学校首页

破釜沉舟,同心致远——素质拓展训练心得

  • 2025.07.07
  • 信息动态

七月骄阳似火,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第十四期教职工素质拓展训练。开场仪式上教练宣布了记录,完成了分组,同时冯校做了动员讲话,要求老师们以这次拓展为契机,锻炼凝聚力和打硬仗的心理素质,为本科合格评估打好坚实基础,塑造出了老师们团结一心的氛围。

经过大家推选优秀的队长、副队长,在队长的带领下大家选队名、选口号,“冲锋队”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杀、杀、杀!”的口号响彻训练场,一股久违的热血与使命感油然而生。最终,我们这支临时凝聚的队伍勇夺第一,这份胜利不仅是一纸荣誉,更是一次关于团队、信任与自我突破的深刻洗礼。

一、高空断桥:跨越内心的“不可能”

对于具有一定恐高、站在高楼望下时有腿软现象的我,坚决突破自我,登上了8米高的断桥,风声在耳边呼啸,心跳如擂鼓。在摇晃的桥上看着那似一步之遥的断口,此刻却如同天堑。队友们在下方仰头高喊:“别往下看!相信装备!相信我们!”教练把持着自己刚好在自己能够突破的边缘前进,同伴坚定的目光汇成一股力量,推着我向前。当双脚连续跨过两道端口,回望那道曾被恐惧放大的裂缝,我豁然领悟:教学与科研中的许多“瓶颈”,何尝不是自己预设的心理障碍?唯有信任专业支撑(如学校提供的安全装备),依靠团队后盾(如同事的鼓励),才能突破认知局限,实现能力的跃升。这份“高空一课”,让我对引导学生挑战创新课题有了更深的共情与策略。

微信图片_20250710154541.jpg

二、“呼吸的力量”与“穿越封锁线”:精密协作的智能制造隐喻

“呼吸的力量”项目中,我们需用管道拼接复杂气路系统,以集体呼吸推动气球爆破虽说是工科教师,看图应该是非常快,但是我认真的看着图,结果发现要迅速的理解图还真不容易,同时我发现平时反应灵敏的老师和动手能力强的老师各自的优势迅速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家各自努力完成了搭建气路的任务。当然,我也能理解该项目实际是让大家了解高层、中层、基层在组织中的作用,这个迅速搭建起来的组织要能迅速完成各项功能还真是不容易,所以我感觉这个效果并没有达到目标。但是从侧面看到了技能型的老师在任务面前的从容和能力,更加坚定了职业属性办学的信心

随后的“穿越封锁线”更将协作推向极致。面对奖近百人的团队,两位老师迅速站出来不怕困难,勇担大队长的重任,面对设置红线”,队长组织身体强健者主动托举护送,有序按照青壮、女同志、老同志、其他的顺序送了过去,全员屏息凝神充当“人墙”防护。虽说在过程中犯规重新开始,但是老师们不气馁,队长们敢担当,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目标一致的精密配合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这恰是智能生产线中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的生动写照!教练巧妙的用一根“红线”代表了实际工作中的红线,比如师德红线、政治红线,让老师们在反复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红线不可逾越的重要性,在老师心目中中种下了红线思维

三、熔炼·启迪:从训练场到育人场

此次拓展,是一次对团队精神的淬炼,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回溯:

信任是基石:高空项目中交付生命的信任,映射出跨学科教研中敞开心扉、资源共享的必要;

规则即效率:严格的红线”规则警示我们,学术规范教学纪律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师德是自己稳步前进的底线

领导与执行并重:策划组的科学设计与队员的果断执行,恰似教学管理中顶层设计与一线实践的完美结合。

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教师,我更加坚信:未来的工程师不仅需要精湛技艺,更需具备团队协作、临场决策与心理韧性的综合素养。我将把此次训练的“冲锋”精神融入课堂——设计更多协同式项目任务,模拟真实工程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体会“呼吸的力量”,在应对挑战时学会“穿越封锁线”的智慧。

感谢学校精心策划的这场“破冰之旅”。当冯海志校长期许的目光与队友们汗水和笑容交织,“冲锋队”的征程已从训练场延伸至更广阔的教育疆场。未来,我定将这份“破釜沉舟”的魄力与“背水一战”的担当,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澎湃动力,与全院同仁一道,为培养新时代智能制造的卓越人才戮力同心,步履不停!

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  席志刚

2025年7月7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