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创盛夏展锋芒 产教融合结硕果 ——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2025 年暑期实践成效简报
2025 年盛夏,暑气与热忱交织,梦想与实践同行。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作为学校工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阵地,以“重知识、更重能力、尤重品德”校训为根本遵循,以“海纳百川、坚韧执着”学院精神为行动内核,紧扣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领域产业需求,在李维明老师的统筹引领与专业指导下,精心统筹学科竞赛、校企实习、产教融合三大实践板块,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实战历练。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践中,学院师生携手攻坚、协同奋进,涌现出 9支优秀团队、7个标杆项目,累计斩获市级及以上奖项5项,达成校企合作技术成果 2项,完成核心产品技术攻关 3项,实现了”以赛促学、以练促能、以融促质”的育人目标,更以实践成果彰显学校工科专业建设实力,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为学生德技并修成长筑牢实践根基。
一、竞技赛场砺锋芒,创新成果展风采
在大旺校区管委会主任、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院长的引领、支持和推动下,竞赛团队协作奋战,取得了好成绩。学院坚持“以赛育人”理念,鼓励学生以赛事为平台锤炼专业技能、突破创新边界,组建多支团队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重要赛事,在智能制造、新能源、3D数字化等领域崭露头角,用实力诠释“坚韧执着”的学院精神。
(一)“创客广东”赛事:深耕智能装备,斩获市级佳绩
勇攀高峰组由赵纳源、黄湟棋、余树镇、梁家豪、罗泽彬、温玉宝6名学生组成,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制壳”环节效率痛点,研发“四工位智能制壳群岛”项目。备赛期间,在李维明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反复优化四工位协同控制逻辑,攻克零件精准定位与自动化衔接难题——从梳理控制逻辑框架,到调试传感器与PLC联动程序,李维明老师多次针对技术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助力团队先后完成10余次方案迭代与路演演练。从最初的技术框架搭建,到后期的产品模型优化,队员们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常常在实验室奋战至深夜,对照赛事标准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项目凭借“高效化、智能化、模块化”的核心优势,获肇庆市二等奖。
同赛事中,智拆长空队以“基于AI视觉高空智能袋装物料高空拆装机构”项目参赛,团队由洪焕芪、曾宪林、赖宇航、丘正佳、肖瑶佳组成,李维明老师同样全程跟进指导。项目针对高空袋装物料拆装“效率低、风险高、精度差”的行业难题,融合AI视觉识别技术与机械结构设计,创新实现物料定位、抓取、拆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研发阶段,李维明老师结合自身行业经验,指导团队优化AI算法识别精度、解决机械臂与视觉系统协同延迟问题,并陪同团队前往模拟高空场景测试设备性能;路演准备阶段,他还针对演示逻辑、技术表述给出专业建议,助力队员们化身“彼此的评委”展开数十次模拟答辩。最终,团队虽未获名次,但所展现的技术创新思路与严谨的项目推进过程,获得赛事评委对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
此外,海底小纵队由李佳欣、祝利迁、陈观普、吴奕余、曾洛成组成,携“速联智装”项目参赛,在李维明老师指导下探索智能装备快速联动技术,虽未获名次,但项目中展现的技术探索方向与团队协作能力,亦为学院积累了智能装备研发的实践经验。
(二)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聚焦新能源人才,彰显育人实力
2025 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能源电子产业”赛道选拔赛中,学院新能创优队携“新动力・新未来”新能源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参赛,团队由李维明、魏益群、郑志峰 3 位教师领衔,洪焕芪、梁家豪 2 名学生骨干参与,构建”产业链 + 技术平台”双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形成“产业需求导向 — 技术平台支撑 — 人才培养输出”的闭环体系。备赛过程中,团队深入调研广东新能源企业人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训模块,制作详实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成果展示 PPT;路演现场,洪焕芪作为学生代表上台,清晰阐述项目对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其流畅的表达与对项目的深刻理解获评委一致认可,最终团队斩获选拔赛优秀奖,为学院在国家级赛事平台上赢得荣誉。
(三)3D 数字化创新设计赛事:精研数字技术,多队同获殊荣
全国 3D 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学院紫荆队、wcw 队、壁虎机甲队三支团队精准发力,均斩获2025第18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中数控杯”工业协作机器人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专项赛-粤港澳桂赛区本科组省二等奖,展现学院在 3D 建模、智能控制领域的教学优势。紫荆队由指导老师李维明、席志刚带队,领队祝利迁统筹,队员曾洛成、吴欣烨专注于数字模型优化,针对产品结构强度与外观设计展开反复论证,通过 SolidWorks 软件完成零件参数化建模与装配模拟,确保模型既符合技术标准,又具备美学价值;wcw 队在指导老师蓝宪、李维明的指导下,领队王俊杰带领队员吴奕余、陈观普攻克“3D 模型与实际零件加工误差”难题,通过查阅工艺手册、请教企业技师,优化模型尺寸公差,实现数字设计与实体制造的精准对接;壁虎机甲队由指导老师魏益群、陈发华指导,领队温玉宝负责数字孪生系统构建,队员李林洋、李若晨专注示教器编程与 PLC 控制逻辑设计,实现机械臂运动轨迹的精准模拟与智能联动。三支团队虽聚焦方向不同,但均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作品,最终在赛事中脱颖而出,成为学院“重能力”校训的生动写照。
二、校企实践练真功,产教融合育匠心
学院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联动广东金宗机械有限公司、祥兴精密制造厂等优质企业,搭建“校企协同”实习平台,让学生深入产业一线,在真实项目中提升专业技能、涵养职业素养,实现“课堂所学”与”岗位所需”的无缝衔接。
(一)祥兴精密制造厂实习:攻坚快速装配,锤炼实战能力
肇庆金利镇祥兴精密制造厂实习项目中,学院组建祥兴速装队,成员陈观普、吴奕余、祝利迁、曾洛成、李恩泽承接“T26 一字底座快速装配平台”研发任务。初入工厂时,面对陌生的设备与复杂的设计需求,团队迅速调整状态,形成“分工协作、互补共进”的工作模式:祝利迁牵头查阅行业标准,明确平台承重、装配效率等核心参数;曾洛成、李恩泽负责 3D 建模,运用 SolidWorks 软件搭建平台初步模型,针对龙门架结构薄弱点,反复计算材料应力分布,优化材料选型与结构设计;吴奕余、陈观普则聚焦装配工艺,与工厂技术人员沟通,改进零件装配方式,提升后续生产便捷性。
图纸完成后,工厂技术人员提出“龙门架稳定性不足”“部分零件拆装不便”等改进意见,团队立即召开专题会议,重新调整图纸尺寸与结构;进入误差检测环节,队员们手持检测工具在模拟装配平台上反复测量,记录数据、对比标准值,确保每一个零件都符合精度要求;PLC 编程阶段,面对全新的 MELSOFT 系列 GX Works2 软件,团队一边请教工厂电工师傅,一边自学编程教程,从编写简单的“启动 / 停止”控制指令开始,逐步完善”自动定位 — 零件抓取 — 精准装配”的全流程程序,最终圆满完成快速装配平台设计任务,得到企业高度评价。
同期,队员陈观普还独立承担祥兴项目下属“AHP 250801 风机开发”任务(项目周期 6 月 18 日 —8 月 1 日)。项目启动后,陈观普基于 Elektror HRD1T 风机展开初版设计,6 月 23 日完成初稿;6 月 27 日根据麦总反馈“设计单一、轮廓线需优化”,参考两款新风机轮廓图,连夜修改至晚 10 点完成新版设计;7 月 4 日起,与广东华鳌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对接零部件加工要求,确认密封部位与制造工艺,7 月 6 日启动模具制作、7 月 8 日完成砂芯 3D 打印、7 月 10 日开展浇铸作业。然而,浇铸成品因企业工艺缺陷存在质量问题,陈观普积极协调,推动企业安排焊工修复样品,7 月 14 日收到修复样品后,立即输出 CAD 加工图,7 月 15 日完成加工与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产品性能较原版提升 15%。
后续面对“客户设备接口不匹配”“麦总要求重新设计”等突发情况,陈观普沉着应对:7 月 21 日设计斜接法兰解决接口问题;7 月 26 日按要求完全参照原版风机外形,保证进出风口中心距并加厚结构,7 月 27 日完成新设计;7 月 29 日与麦总共同考察江门市铂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商讨模具与加工事宜;7 月 31 日根据麦总要求调整模型、添加丝印,最终确定产品型号“AHP 250801”。实机测试中,产品性能仍领先原版 5%,陈观普也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与责任心,成功斩获企业实习 offer。
(二)广东金宗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对接企业标准,实现学以致用
学院与广东金宗机械有限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组建金宗智造队,由洪焕芪、赵纳源担任组长,汇聚陈观普、梁家豪、吴奕余、曾宪林、邱科文、资云龙、肖瑶佳、李佳欣 8名成员,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服务。团队在老师带领下,首先开展 SolidWorks 软件专项学习,重点突破“CAD 二维图向三维图转化”“静态图纸运动模拟”等核心技术,看着二维图纸在操作下转化为可运动的三维模型,队员们逐步解锁工程设计的“新密码”。
随后,团队两次走进企业车间,近距离观察机械生产流程,聆听企业技术人员讲解“零件加工工艺标准”“装配精度控制要点”;在企业标准会议上,队员们认真记录零件图绘制的”公差标注规范”“材料性能参数”等关键信息,深刻理解“标准”二字在工业生产中的重量。从7月31日起,半个月内团队将所学标准融入实际工作,完成多套零件图的二维转三维工作,优化零件结构以提升加工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需求。此次合作不仅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为学院后续深化产教融合、制定贴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宝贵参考。
三、团队协作聚合力,德技并修促成长
暑期实践中,学院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品德素养,各团队在攻坚过程中相互扶持、彼此成就,既收获了技术成果,更涵养了“信任、担当、包容”的优良品质,生动诠释”尤重品德”的校训内涵。
赵纳源团队在组建全国 3D 数字大赛队伍时,因过往“被队友拖累”的经历,对组队心存顾虑。此次他转变策略,找到学姐李佳欣,明确提出“能力可培养,责任心是首位”的组队原则。最终组建的团队中,成员们首次见面便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遇到技术难题时围坐“头脑风暴”,有人负责建模、有人专注编程、有人统筹进度,无人推诿、无人拖延。这种“高效协作、彼此信任”的氛围,不仅让团队作品获广东创客大赛肇庆市二等奖,更让赵纳源领悟到“信任是团队的基石,先成为值得信赖的人,才能凝聚真正的合力”。
温玉宝团队在两场竞赛中展现“多元融合”的协作魅力:全国 3D 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温玉宝负责数字孪生系统构建,与建模队友精准对接数据,与示教器编程、PLC 控制成员协同调试,实现“数字模型 — 机械运动 — 智能控制”的无缝联动;创客广东大赛中,团队分工进一步拓展,技术型成员学习用“商业语言”阐述创新价值,市场型成员深入理解技术内核,数十次模拟答辩中,大家互相提出“犀利建议”,打磨演讲技巧与应答策略。两次竞赛双获二等奖的成果,印证了“优秀团队不是个体叠加,而是不同特质的完美融合”。
梁家豪、罗泽彬团队则在备赛中诠释”张弛有度”的奋斗态度。梁家豪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校赛、广东创客大赛、金砖大赛期间,与队友在黎明中计算参数、在夜色里分析数据,却也不忘劳逸结合 —— 赴七星岩感受清风,用合理休息提升效率;罗泽彬所在团队在创客广东省赛阶段,被无数次讨论与修改填满,为准备路演进行十余次演练,站在台下的他虽不直接答辩,却始终与队友一起修改内容、完善逻辑。决赛获奖后,团队冲向复赛、决战东莞,看到更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清晰了自身不足。离别时,队员们从初遇的生疏变为不舍的祝福,这份“并肩作战”的情谊,成为暑期最珍贵的回忆。
四、结语
2025 年暑期,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以“实践”为笔,以“奋斗”为墨,在育人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竞技赛场的奖项斩获到企业车间的技术攻关,从团队协作的默契养成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每一份成果都镌刻着“重知识、更重能力、尤重品德”的校训印记,每一段经历都彰显着“海纳百川、坚韧执着”的学院精神,更承载着学校对工科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以赛促学、以练促能、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整合校企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领域深耕细作,既要成为“懂技术、会创新”的专业人才,更要涵养高尚职业品德,争取明年一类赛事有省赛铜奖的突破!学院将不断书写“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新篇章,为学校学科建设添砖加瓦,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智能制造行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撰稿人: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 洪焕芪
指导老师:304am永利集团,304am永利集团 李维明